中文
Current page: Home > About us > News

新生儿感染致死,金准炎症二联检(IL-6 & PCT)助力快速诊断

2019-07-07

感染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性疾病。感染所致的各类疾病在新生儿中十分常见,以感染性腹泻、流行性感冒居多,严重的则导致败血症、脓毒症,这也是新生儿为常见的死因之一。及时有效鉴别诊断感染性疾病,加强抗生素应用规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。

今年4月,广东某医院5例新生儿感染死亡;

2008年陕西某医院8例新生儿感染死亡;

2009年天津某医院5例新生儿感染死亡;
......

以上事件均由医院管理不善导致的院内感染,时隔多年,此类严重事件重现,我们不禁要问,医疗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还会发生这样的惨剧,类似事件未来还会发生吗?

为了杜绝此类感染事件的发生,医院必须加强管理、预防感染,除切断传染源外,还应建立相应的感染监测手段,做到一旦发生感染,我们能快速诊断感染类型,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
感染诊断过程中,除体格检查和临床症状外,感染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样重要。《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》中“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”以及《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》中“ICU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”,均明确提及微生物培养及降钙素原(PCT)、白介素6(IL-6)等生物标志物。在使用抗菌药物前,医生需关注PCT和IL-6送检情况。

  PCT有效区分感染类型  

多种临床路径中,如感染性腹泻、流行性感冒、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、败血症、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、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,PCT都是必检项目。

PCT检测的优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:

①产生早(感染后2~6h明显升高,12~24h时达到峰值);②可区分感染类型,尤其是细菌感染。[1]

《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国际处理指南》建议动态监测PCT的水平以缩短患者使用抗生素疗程,但新生儿的血量少,采血困难,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动态监测。

针对这一问题,目前市场上已有值得信赖的末梢血PCT检测产品可供临床选择。仅需手指的一滴血(约20~25μL),即可快速得到结果,不仅减少患儿痛苦,节约采血时间,更便于PCT水平的动态监测,帮助医生及时诊断,实时判断病程以及预后。

IL-6利于早期诊断,快速响应疗效

炎症发生后,IL-6率先生成,2h即达[敏感词],感染未控制时,IL-6会持续高表达[2]。相比PCT的24h半衰期,IL-6半衰期仅有1h,故在感染控制后下降更快、幅度更大,有利于临床确认感染程度和疗效。

但IL-6检测的缺陷是对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的区分能力不强,比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肿瘤及术后、烧创伤等应激反应中也会显著升高。

IL-6联合PCT鉴别G-/G+菌的能力优于PCT单项检测,是未来临床的重点。

  PCT联合 IL-6,价值几何?  

1、「IP」联检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

新生儿48h内PCT有生理性升高,不易判别是否感染;而IL-6无生理性升高,与PCT联合检测诊断更为精准。《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》[3]指出: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,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。

2、「IP」联检提高医院抗生素病原学送检率

近年来[敏感词]发布各种限抗令,严控药占比,贯彻“能口服不肌注,能肌注不输液”原则,但感染类疾病精准而及时的临床诊断和预后都是较为困难的,有时为了尽快缓解症状和挽救生命,医生会经验性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。

PCT、IL-6作为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检测指标,可反映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,有效辅助临床感染诊断,遏制耐药,避免抗生素滥用。

诚如《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》所指出的:没有一个生物标志物是[敏感词]敏感又[敏感词]特异的,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。

我们知道,在医院做检查时,采血大都是静脉采血,对成年人来说尚可,但是儿童血管细,依从性差,一般至少2ml的采血量对于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来说也是不少的血量,所以儿童很多检测尽可能采用末梢血的方式,例如指尖、耳垂采取少量血液。目前市场上已有末梢血PCT产品,对于儿童感染检测极具优势。金准生物于2017年取得了[敏感词]个末梢血PCT快检注册证,以量子点的方法学检测,准确便捷。

当下,通过联合检测,及时有效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,加强儿童抗生素应用规范管理,具有非常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。愿每一个新生儿都能平安离开医院,开始健康的人生!




  附:近两年“限抗”相关文件  



2018年《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其中针对儿童感染治疗:



2019年《[敏感词]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》:



参考文献:
[1] 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. 降钙素原 (PCT) 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[J].中华急诊医学杂志, 2012,21(9):944-950.
[2] Reinhart.K. et al. Markers for Sepsis Diagnosis:What is Useful?Critical Care Clinics.22 (2006) 503–519.
[3]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.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[J].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,2017, 40(4):243-257.

微信公众平台

官网二维码